×
首页
产品介绍
营销服务
营销服务
研发创新
公司简介
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研发理念
智能制造
品质保证
研发理念
智能制造
品质保证
荣誉资质
品质保证
品质保证
人力资源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行业新闻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可持续发展
联系我们
研发理念
智能制造
品质保证
研发理念
智能制造
品质保证
荣誉资质
品质保证
品质保证
EN
首页
产品介绍
电芯领域
●
高倍率型
●
超低温型
●
高比能型
●
储能型
动力领域
●
无人机固态锂电池
启动领域
●
启驻固态锂电池
●
启动固态锂电池
●
启停固态锂电池
营销服务
研发创新
人力资源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EN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特别报道 |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夯实低空经济发展根基
特别报道 | 突破基础设施瓶颈 夯实低空经济发展根基
2025-03-21
聚焦未来产业发展
编者按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代表着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向,能够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巨大的带动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当前,我国发展未来产业有何优势和挑战?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未来产业?为深入剖析我国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本期“中时深度”采访了多位产业链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深入探讨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现状、短板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未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赵姗
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腾飞的基石。近年来,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低空飞行活动的核心要素,已取得显著进展。当前,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相关专家结合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预计到2035年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进深圳市委会主委陈倩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王明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有451个通用机场,而美国约有2万个,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各省(区市)纷纷着手低空新基建的规划和布局,比如,浙江全省已建成12个A类通用机场、340个直升机起降点,有效构建“1个省级A类飞行服务中心+3个B类飞行服务站+33套低空通信监视设备”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网;四川省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航线网络构建,到2027年,建成20个通用机场和100个以上垂直起降点,实现支线机场通航全覆盖,试点城市低空监管、服务、应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建成投用。
作为在2024年已获批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深圳,在低空通信网络、导航系统和空域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陈倩雯介绍,截至2024年11月,深圳已建成低空起降设施249个,计划2026年建成超1200个。在通信网络上,8万个5G基站已经实现了120米以下空域的5G网络连续覆盖,搭建全国规模最大的5G-A低空通感试验网络,通过“5G+毫米波+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为无人机提供高质量的通信、感知和定位服务。
硬件设施只是“躯壳”,真正让低空经济“活起来”的是背后的技术系统。深圳推进“四张网”的建设——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和服务网,研发被称为“低空大脑”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通过接入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精细化管理。
存在“看不见、呼不到、
管不住”的安全问题
尽管发展快速,但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诸多不足。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空天信息研究室副主任周钰哲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存在“看不见、呼不到、管不住”的安全问题。
一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分类方式繁多,但并未给出统一的分类标准。二是物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分布不均。我国通用机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但人均通用机场数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明显不匹配。部分城市受发展空间限制,设施部署困难;由于起降设施技术标准空缺,部分地区难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配套设施和新型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场景下的垂直起降点、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数量不足且缺少行业标准指导,许多地区缺少最基本的雷达、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终端和基站等基础设施也不完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员、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城市内空中交通来说,空中管理是个难点,城市低空空域资源有限,障碍物众多,气象环境复杂多变,飞行器气动边界瞬变效应显著,高密度运行的安全风险高。
“相对于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低空起降点、气象站等基础设施支撑不足。通航机场和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起降点数量还不能满足应用场景需要。低空基础设施尚未纳入城乡规划建设体系,不少地方低空空域图、起降设施等仍是一片空白。”王明辉说。
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低空经济将朝着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陈倩雯认为,重点是构建全国范围的低空交通网络,把通用机场、起降点、低空物流转运站点等硬件设施连成一个整体。智能化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5G-A及未来的6G网络能为其低空经济提供强大的通信支持,实现低空区域广覆盖、高容量、低延迟通信,保障低空飞行器的稳定通信链路。同时,AI技术将在低空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新技术赋能将使低空经济成为“会思考”的系统,推动其从概念走向现实。
“同时,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将朝着绿色低碳、安全的方向发展。”张弛指出,如果将氢能产业和低空经济相结合,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光绿电为制氢、氢液化、航站楼等机场设施供能,就地制氢就地使用,可实现“能源自给、零碳排放、高速快捷”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模式。
王明辉告诉本报记者,加强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要“软硬”结合。既要加强低空路网、起降点、气象服务站等硬件规划建设,也要推进低空动态监测网络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城市、偏远山区、跨海地区为重点,统筹各类起降点和通航机场建设,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公交站、物流枢纽、楼宇顶层等公共设施,构建多场景、多层次的起降设施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低空动态监测网络,指导试点区域建设城市级低空飞行服务调度平台,待条件成熟时将城市级、企业级平台接入国家级,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共享。”王明辉说。
“随着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拓展,低空经济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将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周钰哲建议,一是参考低空经济先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尽快出台统一的低空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引领全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建设适应低空经济应用需求的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eVTOL起降点、无人机起降点、充电站和加氢站等设施,以及低空智联网平台等。三是优化低空基础设施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各类低空基础设施利用率,适配区域特色化的低空应用场景和市场消费空间。
[返回]